跳转到内容
主菜单
主菜单
移至侧栏
隐藏
导航
首页
最近更改
随机页面
社群首页
帮助
希顶相关网站
希顶社区官网
(原作)希顶翻译器
〇改希顶转写器
希顶模组服务器
搜索
搜索
外观
创建账号
登录
个人工具
创建账号
登录
查看“︁日耳曼联邦”︁的源代码
页面
讨论
不转换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新加坡简体
阅读
查看源代码
查看历史
工具
工具
移至侧栏
隐藏
操作
阅读
查看源代码
查看历史
常规
链入页面
相关更改
特殊页面
页面信息
外观
移至侧栏
隐藏
←
日耳曼联邦
因为以下原因,您没有权限编辑该页面:
您请求的操作仅限属于这些用户组的用户执行:
用户
、storagereadable
您必须确认您的电子邮件地址才能编辑页面。请通过
参数设置
设置并确认您的电子邮件地址。
您可以查看和复制此页面的源代码。
'''普鲁西亚联邦共和国'''(英语:{{lang|en|Federal Republic of Prussia}},德语:{{lang|de|Bundesrepublik Preußen}},波兰语:{{lang|po|Republika Federalna Prus}}),简称'''普鲁西亚'''、'''联邦普鲁西亚'''或'''联普''',一字简称'''普'''或'''德'''。 普鲁西亚的对应位置约为德国本土('''除梅克伦堡-前波美拉尼亚州''','''莱茵兰-普法尔茨州'''及'''萨尔兰州'''),''瑞士 ''境内的德语区,''奥地利 '',''列支敦士登 '',部分''波兹南地区 ''。总的来说,就是大部分德语区。 普鲁西亚是一个较为发达的资本主义(北欧模式)工业化国家,同时也是'''''东约 '''''(全名“[[东京集体自卫公约组织]]”)的一个成员国。 该国领导人(总统)为威廉·弗里德里希·康德。国庆日为1月18日。(注:1月18日并非普鲁西亚的建国日,此日为现实世界线中'''普鲁士王国'''[http://zh.m.wiki.hancel.org/wiki/%E6%99%AE%E9%AD%AF%E5%A3%AB%E7%8E%8B%E5%9C%8B]和'''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建国日。)国歌为[[普鲁士的荣耀]]。官方语言为[[德语]],主要通用语有波兰语等。 普鲁西亚西边与南边与[[拉丁人民共和国]]毗邻,西北与[[荷兰]]相邻,北边与[[梅克伦堡]]和[[北希顶联邦共和国]]相邻,东北与[[波罗的海联盟]]接壤,东部与波兰接壤,东南与[[泛希腊荣誉罗马帝国]]相邻。 其首都为柏林,主要城市有: [[柏林]],汉堡,法兰克福(美因河畔),慕尼黑,纽伦堡,[[维也纳]],萨尔茨堡,格拉茨,林茨,因斯布鲁克,克拉根福,圣帕尔滕,瓦杜兹,法兰克福(奥得河畔),比勒菲尔德,亚琛,门兴格拉德巴赫,埃森,杜塞尔多夫,波恩,科隆,多特蒙德,杜伊斯堡,波鸿,基尔,吕贝克,不莱梅,汉诺威,沃尔夫斯堡,斯图加特,德累斯顿,马格德堡,威斯巴登,波茨坦,埃尔福特,格但斯克,波兹南,巴塞尔,苏黎世,伯尔尼,圣加仑,卢塞恩等等。 =='''国名、国旗与国徽'''== ===国名=== 普鲁西亚得名于现实世界线中的'''普鲁士王国''',用以显示出普鲁西亚人的“普鲁士精神”。 ===国旗=== 普鲁西亚国旗参照1933-1945年otl德国国旗,但中间是普鲁西亚(普鲁士)鹰徽,体现了普鲁西亚人勇猛热情的特点,国旗上的十字架类似现实世界线中北欧五国的国旗,体现了普鲁西亚以北欧模式为国策的基本政策。与此同时,十字架上的黑色象征威廉二世等战争狂人,以及卡勒宁这样的邪恶代表,甚至像阿道夫·希特勒这样的两种都是的恶魔,象征黑暗一面;白色则是为战争中的死者缅怀,也象征着快速的发展与纯洁的人民。左上角的铁十字勋章体现了德意志一直都与战争有着很深的联系,而红色底色体现两点: [[File:普鲁西亚国旗.jpg|缩略图|国旗]] 一是德意志人在三次世界大战中流下的鲜血,二是普通人民在普鲁西亚境内的地位渐渐上升。 ===国徽=== 普鲁西亚的国徽与普鲁士鹰徽相同。详见[[普鲁士鹰徽]]。 =='''历史'''== ===早期历史=== 日耳曼一词来自拉丁文日耳曼尼亚,尤利乌斯·恺撒以日耳曼尼亚称呼莱茵河右岸的各个部落,日耳曼尼亚记载于公元100年的《日耳曼尼亚志》。而德文中的德意志国({{lang|de|Deutschland}},德意志人的土地,起初为{{lang|de|diutisciu land}},来自{{lang|de|deutsch}},由古高地德语的{{lang|de|diutisc}}(大众的,指属于{{lang|de|diot}}或{{lang|de|diota}}"人"的)一词而来,该词最初用以区别源自拉丁文及罗曼语族的地方话。{{lang|de|diutisc}}一词依序来自原始日耳曼语的{{lang|de|þiudiskaz}}(大众的),{{lang|de|þiudiskaz}}又来自于{{lang|de|þeudō}},{{lang|de|þeudō}}又承继自原始印欧语的{{lang|eu|tewtéh}}(人)。 很早以前德国就居住着日耳曼人,公元2—3世纪逐渐形成部落。公元476年推翻了罗马帝国(西罗马)。 在5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中期,海德堡人及其后代尼安德特人生活在今德国中部。自古典时代以来各日耳曼部族开始定居于今德国北部地区。1世纪时,有罗马人著作的关于“日耳曼尼亚”的历史记载。在4到7世纪的民族迁徙期时,日耳曼部族逐渐向欧洲南部扩张。(此段来自维基) ===神圣罗马帝国=== 843年德意志从法兰克帝国分裂出来,962年建立神圣罗马帝国。通过长期的对外征服,神圣罗马帝国占领了捷克、意大利北部和波兰西部,并远征俄罗斯、匈牙利。13世纪中期走向封建割据。 1157年,这一帝国得到了“神圣帝国”的称号。1254年,帝国第一次开始使用头衔“神圣罗马帝国”,1512年的科隆帝国会议后颁布敕令,使用“德意志民族的神圣罗马帝国”,此后作为官方名称沿用直至1806年。 1356年,查理四世颁布金玺诏书,确认皇帝须由七大选帝侯推选。在帝国中后期,奥地利大公国的哈布斯堡王朝通过皇室联姻和金钱贿赂,长期垄断神圣罗马帝国皇位长达400年之久,奥地利的首都维也纳也成为帝国的实际上的首都。 1806年7月12日,通过签署莱茵邦联条约(德语:{{lang|de|Rheinbundakte}}),16个在法国保护下,包括列支敦士登、巴伐利亚、符腾堡和巴登在内的莱茵河两岸的德意志南部、中西部邦国,脱离了神圣罗马帝国,建立了一个新的政治联合体“莱茵邦联”。邦联在法兰克福设两院制议会,推选拿破仑为保护人,并由拿破仑支配邦联的外交和军事。8月6日,已自称奥地利皇帝的弗朗茨一世(即神圣罗马帝国的弗朗茨二世)被迫宣布放弃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称号,神圣罗马帝国灭亡。哈布斯堡王朝只能够统治奥地利帝国(1867年改名为奥匈帝国)。 此后数年,又有23个邦国加入莱茵邦联;德意志地区内只有奥地利、普鲁士、丹麦控制的荷尔斯泰因和瑞典的波美拉尼亚地区未加入莱茵邦联,而且不计算并入法国的莱茵河西岸和埃尔福特。 ===德意志帝国=== 德意志帝国(德语:{{lang|de|Deutsches Kaiserreich}};1871年—1918年),位于欧洲中部的二元君主制联邦制国家,又称德意志第二帝国,是霍亨索伦王朝统治的最后一个国家。其正式国号为“德意志国({{lang|de|Deutsches Reich}})。这也成为了后来魏玛共和国和纳粹德国的正式国号。 1864年到1870年间,普鲁士王国先后通过普丹战争、普奥战争、普法战争三次王朝战争,完成德意志统一。1871年1月18日,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在法国凡尔赛宫加冕为德意志皇帝,帝国诞生。除奥地利以外的所有南德意志邦国都被普鲁士纳入北德意志邦联,德意志邦联改称德意志帝国。19世纪末,帝国主义国家围绕着争夺世界霸权和殖民地,展开了激烈的斗争。1882年,与奥匈帝国、意大利王国签署了同盟条约,三国同盟军事集团正式建立。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德国作为同盟国一员参战。1918年末,此时同盟国败局已定,德国内部厌战情绪高涨。德国十一月革命爆发。11月9日,由于革命已蔓延至全国,皇帝威廉二世被迫宣布退位,德意志帝国宣告灭亡。 德意志帝国是联邦制国家,由22个州、3个自由市和1个直辖区组成。霍亨索伦家族的普鲁士国王拥有德意志皇帝的称号。集军政大权于一身,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普鲁士王国的首相是帝国首相,由皇帝任免,向皇帝负责。 德国的工业化起步较晚,但是更有效地利用其国家型资本,并避免了采用传统方法来迈向技术极限的过程。逐渐成为欧洲大陆上的主要经济大国,并且是仅次于英国的第二大出口国。
该页面使用的模板:
Template:!!
(
查看源代码
)
Template:!-
(
查看源代码
)
Template:Info
(
查看源代码
)
Template:Infobox
(
查看源代码
)
Template:Lang
(
查看源代码
)
Template:Mbox
(
查看源代码
)
Template:国家声明
(
查看源代码
)
Template:希顶世界线条目
(
查看源代码
)
Module:String
(
查看源代码
)
返回
日耳曼联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