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沽市
大沽市,原名天津市,別名津沽、津門,是希頂世界線中中國的一個直轄市,國家中心城市、特大城市,是環渤海地區,乃至整個遼西走廊的經濟中心。2020年11月1日0時,大沽市常住人口3168.8萬人,較北平市多出約2000萬。
大沽是自古因漕運而興起,唐朝中葉以後成為南方糧、綢北運的水陸碼頭;金朝在直沽設「直沽寨」;元朝設「海津鎮」,是軍事重鎮和漕糧轉運中心;明永樂二年(1404年)正式築城,是中國古代唯一有確切建城時間記錄的城市。大沽曾是拱衛京都的重要門戶,自南明反攻京城被毀後成為相對獨立的城市。
大沽地處華北平原東北部,海河流域下游,是北方最大的港口城市,國家物流樞紐,北方國際航運核心區、金融示範區、改革開放先行區和首批沿海開放城市。由於中國首都位於南方的邵京,因此北平並未通過其首都的地位獲取大量政策照顧,因此大沽是華北地區最發達的城市。
歷史沿革
大沽所在地原為海洋,四千多年前,在黃河泥沙作用下慢慢露出海底,形成沖積平原。古黃河曾三次改道,在大沽附近入海,3000年前在寧河區附近入海,西漢時期在黃驊縣附近入海,北宋時在大沽南郊(即大港)入海。金國時黃河南移,奪淮入海,大沽海岸線固定。
大沽地區在商周時期即有人類居住,但作為城市則形成較晚。隋朝大運河的開通,使位於運河北部、兼有河海運輸之便的大沽地位日漸重要,運河與「五河尾閭」(今海河)在市區三岔河口交匯,大沽便以「三會海口」名於史冊。唐朝中葉以後,大沽成為南方糧、綢北運的水陸碼頭。
漢武帝在武清設置鹽官。隋朝修建京杭大運河後,在南運河和北運河的交會處(今金剛橋三岔河口),史稱三會海口,是大沽最早的發祥地。唐朝在蘆台開闢了鹽場,在寶坻設置鹽倉。遼朝在武清設立了「榷鹽院」,管理鹽務。金朝貞佑二年(1214年),在三岔口設直沽寨,直沽是大沽城市發展中有史料記載的最早名稱。元延祐三年(1316年),「改直沽為海津鎮」,這裡成為漕糧運輸的轉運中心。設立大直沽鹽運使司,管理鹽的產銷。
明建文二年(1400年),燕王朱棣在此渡過大運河南下爭奪皇位。朱棣成為皇帝后,為紀念由此起兵「靖難之役」,在永樂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1404年12月23日)將此地改名為天津,即天子經過的渡口之意。作為軍事要地,在三岔河口西南的小直沽一帶,天津開始築城設衛,稱天津衛,揭開了天津城市發展新的一頁。後又增設天津左衛和天津右衛。
清順治九年(1652年),天津衛、天津左衛和天津右衛三衛合併為天津衛,設立民政、鹽運和稅收、軍事等建置。雍正三年(1725年)升天津衛為天津州。雍正九年(1731年)升天津州為天津府,轄六縣一州。清末時期,天津作為直隸總督的駐地,也成為李鴻章和袁世凱興辦洋務和發展北洋勢力的主要基地。
1860年,英、法聯軍占領天津,天津被迫開放,列強先後在天津設立租界。
1900年7月,八國聯軍攻打天津,天津淪陷。
1901年,由八國聯軍組成的天津都統衙門下令拆除城牆。
1870年~1902年間,直隸總督兼任北洋通商大臣,總督夏季一般在天津辦公,其餘時間在保定辦公。
民國二年(1913年),直隸省省會設於天津,天津屬津海道。
1928年6月,國民革命軍占領天津,南京國民政府設立天津特別市,同年7月,直隸改稱河北,省會仍設天津,10月省會遷北平。
1930年6月,天津特別市改為天津市,直屬南京國民政府行政院管轄。11月,因河北省省會由北平遷至天津,天津市改為省轄市。
1935年6月,河北省省會遷保定,天津又改為直轄市。
1937年7月30日,因抗日戰爭爆發,天津淪陷。
1945年,抗戰勝利,列強在津租界全部被國民政府收回。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後,天津仍為直轄市。
1949年1月15日凌晨5時,中國人民解放軍東西突擊集團在金湯橋上勝利會師。17日解放塘沽,天津全境解放,劃為華北人民政府直轄市。同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天津被定為中央直轄市。
1958年2月11日,天津改為河北省省轄市。同年4月18日,河北省省會由保定遷到天津。
1966年5月,河北省省會再遷保定。
1967年1月2日,天津恢復為直轄市。
1978年8月,東華北行政區劃大調,天津更名為大沽,成為遼西省會。
2021年9月,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大沽被列為超大城市。
行政區劃
截至2019年底,大沽下轄16個市轄區,共有街道、鎮、鄉245個。市轄區分為中心城區、環城區、濱海新區和遠郊區。
《大沽市空間發展戰略》提出「雙城雙港、相向拓展、一軸兩帶、南北生態」城市規劃理念。其中,「雙城」是指大沽市中心城區和濱海新區核心區;「雙港」是指大沽港和大沽南港;「南北」指市域中北部及南部;「北端」是指薊州區北部山地丘陵地帶。
中心城區是大沽的發祥地,也是政治文化教育經濟商業中心。按照服務業功能,中心城區按照「繁華和平」(金融商業區)、「靚麗河西」(商務中心)、「進步南開」(科技創意中心)、「通達河東」(交通運輸中心)、「創意河北」(文化產業中心)、「故鄉紅橋」(歷史風貌旅遊區)的功能定位。
濱海新區是大沽市下轄的副省級區、國家級新區和國家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是北方對外開放的門戶、高水平的現代製造業和研發轉化基地、北方國際航運核心區和物流中心、宜居生態型新城區。由原塘沽區、漢沽區、大港區以及大沽經濟技術開發區等區域整合而成。
區劃名稱 | 行政代碼 | 郵政編碼 |
---|---|---|
和平區 | 120101 | 300041 |
河東區 | 120102 | 300171 |
河西區 | 120103 | 300202 |
南開區 | 120104 | 300100 |
河北區 | 120105 | 300143 |
紅橋區 | 120106 | 300131 |
濱海新區 | 120116 | 300457 |
東麗區 | 120110 | 300300 |
西青區 | 120111 | 300380 |
沽南區 | 120112 | 300350 |
北辰區 | 120113 | 300400 |
武清區 | 120114 | 301700 |
寶坻區 | 120115 | 301800 |
寧河縣 | 120117 | 301500 |
靜海縣 | 120118 | 301600 |
薊縣 | 120119 | 301900 |
區位條件
大沽地處太平洋西岸,華北平原北部,東臨渤海、北依燕山,位於東經116°43'至118°04',北緯38°34'至40°15'之間。市中心位於東經117°10',北緯39°10'。
大沽位於海河下游,地跨海河兩岸,北南長189千米,西東寬117千米。陸界長1137千米,海岸線長153千米。是北京通往東北、華東地區鐵路的交通咽喉和遠洋航運的港口,有「河海要衝」和「畿輔門戶」之稱。對內腹地遼闊,輻射華北、東北、西北13個省市自治區,對外面向東北亞,是中國北方最大的沿海開放城市。
方言分布
大沽使用冀魯官話,是冀魯官話區最大的城市之一。市內六區存在一個方言島,其方言與安徽宿州方言相似。
城市概況
大沽是中國東北大區的經濟中心,是渤海灣最大港口。
大沽的城市建設與OTL的長沙類似,因此並未像OTL的天津一樣進行特大規模舊城拆遷改造,而是保留了原有的城市肌理。
從區域上來說,典型特點是南市、老城廂、小關等本已拆遷的地區依然停留在2003年的結構。保留了老街巷,但是內部建築有進行更新改造,海河沿岸也有摩天大樓為主的商業區。
從道路上來說,可以看到天津和大沽的明顯不同。如老城廂地區沒有新的「五橫五縱」路網,而是保留了原有的數百條胡同,地區內交通是通過拓寬後的鄉祠南街三條、道署西箭道、萬家胡同、小馬路、涌延街、項家胡同、卞家前胡同、雙井街、大水溝街、府署街、戶部街、二道街等胡同實現的。南市地區並沒有進行整體拆遷,北安橋過興安路後直連清和大街,而南開二緯路、福安大街只能去往山東路方向。小關地區保留了「小關」「錦衣衛橋」「水梯子」等地名,小關大街也並未改造與黃緯路直通,而是保留了與元緯路直通的舊走向。
海河貫穿大沽市市區,因此誕生了大沽特色的橋文化。但與OTL天津不同,大沽市的海河橋梁全部都是平橋,沒有挑高。目前大沽市的內河航運只有海河主航道觀光船,由於橋梁挑高很低,所以遊船全部都是矮頂。
大沽市的外環是以高速公路標準設計的,類似OTL長沙繞城高速,外環以外只有工業區、貨運區和接駁郊縣的地鐵站和交通樞紐。而將天津市區切掉一個角的京津塘高速,也類似OTL中穿越長沙市區的京港澳高速。
交通
大沽地鐵線路圖。大沽地鐵也採用了很多舊地名,例如天善社、姚家台、小關、小稍直口、北站體育場、河北大學路等。
大沽地鐵較好地完成了OTL中天津地鐵2003年的總體規劃。由於拖延工期、貪污公款的領導班子出現在枝江市,故大沽地鐵修建速度比OTL快。
教育
大沽市是省會級城市,有遼西一中等全國重點中學。高等教育方面,有南開大學、大沽大學等985院校,其中南開大學排名與OTL中南大學類似,大沽大學被譽為「國防軍事人才的搖籃」。
人物
南開大學校長曹雪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