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第三次世界大戰

出自希顶维基
於 2021年6月15日 (二) 00:40 由 Haruka留言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本條目所述之組織、政權、企業、人物、地點、事件均為虛構,不與任何真實組織、政權、企業、人物、地點、事件相關聯。包括本條目在內的泛希頂世界觀是同人範疇,不屬於希頂語核心設定。


沉痛悼念在第三次世界大戰中無辜受難者

全球人民同茲決心,欲免後世再遭今代人類三度身歷慘不堪言之戰禍,創造適當環境,俾克維持正義,尊重由條約與國際法其他淵源而起之義務,久而弗懈,促成大自由中之社會進步及較善之民生,並為達此目的:力行容恕,彼此以善鄰之道,和睦相處;集中力量,以維持國際和平及安全;接受原則,確立方法,以保證非為公共利益,不得使用武力;運用國際機構,以促成全球人民經濟及社會之進展,用是發憤立志,務當同心協力,以竟厥功。

——《泛希頂聯合國憲章》


概述

第三次世界大戰(World War III),簡稱三戰,亦稱世界反法西斯及恐怖主義戰爭,發生時間為2021年6月10日—2021年6月14日(希聯法定結束日期為2021年6月15日),是以致遠民國、日出第四共和國、日出共革主義人民國等法西斯及恐怖主義軸心國為一方,以反法西斯及恐怖主義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及恐怖主義力量為另一方進行的第三次全球規模的戰爭。
戰爭範圍從歐洲到亞洲,從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後有45個國家和地區、10億以上的人口被捲入戰爭,作戰區域面積1000餘萬平方千米。據不完全統計,戰爭中軍民共傷亡20餘萬人,經濟損失達1萬多億美元,是人類歷史上第三大規模的世界戰爭,也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世界性的熱核戰爭。
戰爭最後以泛希頂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大羅民國白令共和國致遠社會主義共和國等反法西斯國家和世界人民戰勝法西斯侵略者、消滅恐怖組織,贏得世界和平與進步而告終。
第三次世界大戰在客觀上推動了科學技術的發展,這次戰爭帶動了航空技術、原子能、反導系統等領域的發展與進步。

簡介
名稱 第三次世界大戰
地點 歐洲、東亞、東南亞、太平洋
參戰方 反法西斯及恐怖主義同盟國:泛希頂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白令共和國清雲共和國大羅民國致遠社會主義共和國
法西斯及恐怖主義軸心國:日出第四共和國(今日出共和國)、日出共革主義人民國致遠民國
結果 反法西斯及恐怖主義同盟國勝利
參戰方兵力 希聯約79萬
大羅約8萬
白令約15萬
致遠約20萬
日出約30萬
傷亡情況 共約124500人死亡,20萬人受傷
主要指揮官 蘇聞家市、亞歷山大·伊萬、致遠、許錫安、姜凱申、致學羅
性質 正義的反法西斯及恐怖主義戰爭
開始標誌 日出閃擊希聯
轉折點 九崇戰役(日出戰場),光州戰役(朝鮮戰場),西雲戰役(清雲戰場)
戰爭損失 1萬多億美元
戰後世界格局 赫爾辛基體系
外文名 World War III
簡稱 三戰、世界反法西斯及恐怖主義戰爭
作戰區域面積 1000萬平方千米
戰爭起因
普里皮亞季被炸毀前後